澳门大学成功研发提升乳癌疗效药物
澳门大学健康科学学院副教授代云路的研究团队成功研发出一种新型放疗增敏纳米药物,能够显著提升放疗对乳腺癌的治疗效果。这种纳米药物不仅增强了放疗的功效,还能逆转放疗所引发的MYC上调和免疫抑制,从而激发出强力的抗肿瘤免疫反应,有效抑制乳腺癌生长、复发及转移。该研究成果已获全球著名学术期刊《先进材料》刊登。
放疗在临床上对于肿瘤抑制虽然有效,但患者常常会遭受严重的免疫耐受和免疫抑制,主要是因为癌细胞在接受放射线治疗后,会增加MYC蛋白的表达。这种蛋白质可以修复辐照引发的脱氧核糖核酸(DNA)损伤,从而促进癌细胞的增殖并抑制 IFN-I 型干扰素信号通路。受损的IFN-I 信号进一步阻碍抗原呈递,干扰细胞毒性 T 淋巴细胞的激活,并触发肿瘤相关调节性 T 细胞的扩增。 MYC蛋白过度表达所带来的这些连锁效应极大地抑制了放疗效果。因此,降低肿瘤细胞中MYC水平可克服关键的免疫抑制障碍,并引发强大的免疫放疗效果。
研究团队设计了一种新型纳米放射增敏剂(PWAI),目的是引发放疗中的双表观遗传学重编程。在PWAI合成过程中,两亲性PEG-多酚聚合物能与放疗增敏剂(钨离子,W6+)通过金属-多酚配位的方法自组装成核壳结构,并将5-Aza(DNA甲基转移酶抑制剂)和ITF-2357(组蛋白去乙酰化酶抑制剂)负载到疏水核中。
在外来辐射的刺激下,X射线增敏剂 W6+ 通过产生丰富的活性氧有效地破坏了肿瘤细胞的DNA链;同时,释放的表观遗传抑制剂用于抑制MYC蛋白。在双重表观遗传学治疗过程中,5-Aza虽然下调了MYC蛋白,但并未明显触发IFN-α/IFN-β等免疫因子的产生。当其与ITF-2357 联合使用时,可显著促进对MYC 的抑制作用;更重要的是,IFN-α和IFN-β 等IFN-I 信号相关蛋白水平和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物I水平也得以明显提高。研究小组进一步利用PWAI纳米放射增敏剂治疗乳腺癌荷瘤小鼠,观察到小鼠接受放疗后产生有效的抗肿瘤免疫响应,包括树突状细胞的成熟、细胞毒性T细胞的募集及其记忆表型的形成,以及肿瘤相关巨噬细胞从免疫抑制状态到免疫支持状态的免疫极化。因此,该种联合放疗和双表观遗传学治疗的治疗策略为免疫放疗提供一种更可行的选择。
是次研究的通讯作者为代云路和澳大健康科学学院研究助理教授李蓓,博士毕业生王国浩、颜洁和田浩为共同第一作者,博士后李文曦,博士生余馨颖、丰与朝和周松涛亦对该研究作出重要贡献。此项研究由澳门特别行政区科学技术发展基金(档案编号:0103/2021/A, 0002/2021/AKP, 0133/2022/A3, 0009/2022/AKP 和0006/2023/ITP1)和澳门大学(档案编号:MYRG2022-00011-FHS 和MYRG-GRG2023-00013-FHS-UMDF)资助。研究文章的完整版本可浏览:http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full/10.1002/adma.202312588
新闻来源:澳门大学健康科学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