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大利亚莫道克大学哈里•巴特勒研究院的科研人员助力保护海洋濒危物种
澳大利亚莫道克大学哈里•巴特勒研究院的科研人员运用最先进的基因技术,探索有关濒临灭绝的海洋物种 – 锯鳐的繁殖与生殖知识。
研究员杰克•英格尔布雷希特博士(Dr Jack Ingelbrecht)和大卫•摩根博士(Dr David Morgan) 领导可持续水生生态系统中心团队,在西澳大利亚阿什伯顿河为后鳍锯鳐(或称绿锯鳐)重建了基因族谱。英格尔布雷希特博士表示,保护锯鳐面临的最大障碍之一是对其繁殖群体知之甚少,我们的研究填补了这一关键空白。
研究人员利用在过去十年间收集的DNA发现,2011年至2022年间,有超过50只雌性绿锯鳐在阿什伯顿河河口或附近的潮汐溪流中产下幼鱼,其中九只雌性锯鳐在多个时间段内多次使用该区域作为产仔地点。
由于锯鳐在近二十个国家被认为已灭绝,并且种群数量持续下降,英格尔布雷希特博士表示,这些研究发现将有助于联合开展保护工作。“这些发现对于指导保护工作非常重要,因为它们表明一些雌性绿锯鳐实际上会返回并重复使用同一地点产仔,”英格尔布雷希特博士说。“这表明针对关键水域,如阿什伯顿河的保护措施可能对锯鳐保育更为有效。”
澳大利亚雪佛龙公司为该项目提供了资金支持,其海洋巡护队在监测项目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为研究人员带来了珍贵的关于在该水域监测最佳实践的本土知识。
绿锯鳐是地球上最大的鱼类之一,已知其可长到六米以上,并且其处于极度濒危状态,莫道克大学的保护研究工作意义重大。
科研人员确定了约90对同母异父或同父异母的绿锯鳐,为“性别偏向性分散”理论提供支持。“这意味着一个性别的个体更倾向于回到出生地进行繁殖,而另一个性别的个体则倾向于分散。”
大量同母异父和同父异母绿锯鳐的存在表明,雌性和雄性的分散程度都很有限。科学家表示这并不排除个体长距离移动的可能性,但研究结果显示,由于短期内无法从别处补充绿锯鳐种群数量,因此增加了该物种在局部地区面临灭绝的风险性。
莫道克大学的科研人员表示,希望这项研究能够为更有效地保护绿锯鳐物种做出贡献,并带动其他锯鳐物种的类似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