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浸会大学在“创新科技嘉年华2023”上展出多项创新科技成果

近年来,香港浸会大学(浸大)致力于人工智能科技的发展,尤以将先进技术结合人文、创意艺术和环境科学为科研强项。

10月28日,“创新科技嘉年华2023”开幕仪式在香港科学园举行。创新科技及工业局局长孙东教授、创新科技署署长李国彬先生于活动开幕当天亲临浸大展馆参观,由浸大校长卫炳江教授、常务副校长黄定发教授、暂任首席创新总监刘乐庭教授,以及知识转移处署理主管杨树英博士,介绍浸大的科研成果。

这一为期9天的活动,由香港特别行政区创新科技署主办,旨在向社会推广创科文化。浸大展馆特别呈献一系列活动、示范和展览,向公众介绍大学在创新跨学科研究和教与学方面的杰出成就。

香港浸会大学在“创新科技嘉年华2023”上展出多项创新科技成果
创新科技及工业局局长孙东教授(右四)、创新科技及工业局副局长张曼莉女士(右二)、创新科技及工业局常任秘书长麦德伟先生(左一)、创新科技署署长李国彬先生(左二),在浸大校长卫炳江教授(左四)、常务副校长黄定发教授(左三)、暂任首席创新总监刘乐庭教授(右三)、知识转移处署理主管杨树英博士(右一)陪同下,参观浸大展馆。

数码人文看历史

浸大在嘉年华上,展出了“电子互动历史地图”,通过结合数码技术与历史内容,以独特的形式呈现了1941年的“香港保卫战”历史。

这个地图是利用地理资讯系统,以及从不同国家地区收集得来的第一手资料,建立成互动网形态的资料库。如果观众亲临现场,便能与不同类别的资料互动,探索部队动态及军事设施位置,以至个别碉堡和砲台等微小细节。

这个开放予公众使用的网上地图,为历史研究注入新活力,为教育工作者、保育人士以及一众对历史有兴趣的人士提供了动态应用体验。

运用浸大另一项以人工智能修复图像的创新技术,参观者得以从全新视角一睹彩色的“香港保卫战”历史照片。这项技术能有效地修复低品质的黑白照片和影片、严重受损的2D 以至3D 数码档案,以及活化旧电影。透过人工智能科技,黑白变成彩色、画质有所提升,甚至可以生成新内容以补充缺失的部分。

香港浸会大学在“创新科技嘉年华2023”上展出多项创新科技成果
浸大校长卫炳江教授(左三)和浸大代表为创新科技及工业局局长孙东教授(左二)介绍“1941年香港战役空间史”电子互动历史地图。

艺术科技新体验

浸大在嘉年华还展出了一项艺术科技领域的领先研究——BuVatar,是一个由人工智能驱动、可完全自订外观和动作的虚拟化身。在制作影像时,用户无须进行复杂的图像操作处理,透过语言就能完成指令进行编程。

实时机器人系统可以探索出人机合作的艺术创作。系统由一只机械手臂配以一枝传统中国毛笔组成,通过操控电脑鼠标,或以视像镜头和心率监测器仪组成的传感器输入资料,揉合声音或音乐等其他数据资料,在一张纸上呈现人机互动所绘画的作品。

另外,现场还有由浸大学生制作的名为“Colours”的艺术科技项目。这些互动艺术装置都配备了传感器和动态侦测镜头,参观者可以轻松get沉浸式的艺术体验。  

香港浸会大学在“创新科技嘉年华2023”上展出多项创新科技成果
创新科技及工业局局长孙东教授(右二)在校长卫炳江教授(右三)陪同下,体验书法机械人系统实时艺术创作。

绿色科技再升级

今年,“创新科技嘉年华”的主题是智慧生活、绿色科技,浸大为此展出了两项有关资源可持续升级再造和再生利用的创新研究。

其中一项突破,是利用一种新发明的催化剂促使废塑料分解并将其转化为燃料,产油率效能高达90%以上。而另一项突破则是利用细菌将有机残余物转化为对环境友善的生物塑胶。

浸大注重先进技术和人工智能的发展,并结合各学科及专业的差异,适时推出匹配社会需求、符合人才培养的课程方案,并持续在相关科研方面发力,获得突出成就。

香港浸会大学在“创新科技嘉年华2023”上展出多项创新科技成果
学生参观浸大展馆,了解利用细菌将废弃食用油和其他有机残余物转化为环保生物塑胶。

本次展览将开设至11月5日,浸大欢迎科学迷们亲临“创新科技嘉年华2023”现场,并到访浸大展馆获得一手科技体验。

欲了解更多信息,请访问大学官网查询。

来源:香港浸会大学

本文由 美梭教育 作者:admin 发表,其版权均为 美梭教育 所有,文章内容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 美梭教育 对观点赞同或支持。如需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4